福利天堂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通知公告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通知公告 >> 正文

中医学专业认证应知应会(五)

日期: 2025-09-05信息来源:


1.《标准》规定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通识能力与科学素养领域

通识能力与科学素养领域共8条,主要包括:

(1)能够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,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、文学、史学等内容,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、发展和医疗实践。

(2)具有必要的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,了解减缓病痛、改善病情和残障、心身康复及生命关怀的有关知识。

(3)能够了解全球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因素。

(4)能够应用科学方法,提出相应的中医药科学研究问题并进行探讨。

(5)掌握医患沟通技巧,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。

(6)具有与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等人员交流沟通、团结协作的能力。

(7)能够主动思考,具备发现、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,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。

(8)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,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,研究中医药问题。 


2.《标准》规定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中医文化与传承能力领域

中医文化与传承能力领域共4条,主要包括:

(1)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,对中医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,对中医药能够解决临床问题充满信心。

(2)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搜集、整理、分析临床医案和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。

(3)具有一定的中医经典传承能力,有不断理解和深入挖掘中医传统理论和思维的意识。(4)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、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,能够用受众容易理解的方式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价值。 


3.《标准》规定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辨证论治与临床能力领域

辨证论治与临床能力领域共10条,主要包括:

(1)具备中医的健康观与疾病观,能够运用中医理论描述和解释生命全周期,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,有效开展中医预防、诊疗、康复、养生、保健等活动。

(2)具备一定的中医思维能力,能够从整体的、功能的、运动变化的、和谐平衡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现象,能够运用中医思维指导开展临床实践。

(3)能够运用中医理论辨识临床常见疾病的病因、病机、证候演变、治疗、转归、预后及康复。

(4)能够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体格检查,全面、系统、正确的采集病史,获取关键诊疗信息,对病证做出初步判断。

(5)能够运用中医辨证方法识病辨证,提出合理的治则治法。

(6)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,选择适宜的现代医学临床检查方法,对检查结果作出判断和解释。

(7)能够根据不断获取的证据作出判断和决策,运用方药、针灸、推拿等治疗方法,在上级医师指导下,开展适宜的中医治疗。

(8)能够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提供相关信息,使他们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选择中医诊疗方案。

(9)能够发现并评价临床常见疾病的变化及严重程度,对需要紧急处理的患者进行可能的急救处理。

(10)能够在临床信息系统中有效地检索、解读和记录信息。 


4.注重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主要是指什么?

中医学院秉承福利天堂校训“?厚德、严谨、博学、和谐?”之精神,坚持“大医精诚,守正创新”的办学宗旨。

办学目标上,主动适应中医药振兴发展新形势,彰显海南地域特色与优势,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、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、推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、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为目的,走热带医学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发展之路。

福利天堂中医学院以“大医精诚,守正创新”为根本宗旨,致力于培育德术兼修、以中医药学养和热带医学特色为“禀赋”的中医药人才。学院立足海南自贸港战略定位,深耕中医药经典传承与黎医药文化挖掘,构建“守正、融合、创新、服务”四位一体发展路径。

一、德术兼修,践行大医精诚

“大医精诚”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着之《备急千金要方》第一卷篇目,该篇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,要求医者医术和医德双修,习医之人必须“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”,发“大慈恻隐之心”。

学院以名医讲堂、临床实训、医德案例教学为载体,将“仁心仁术”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强化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感。

二、守正固本,传承岐黄精髓

“守正”源于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等典籍,指恪守正道;“创新”最早见于《魏书》,指破除旧制。守正创新,体现了变与常、传承与发展、不忘本来与开辟未来的有机结合,强调坚守事物发展的正确规律与探索新事物的辩证统一,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方法。

坚守中医药理论体系和诊疗特色,系统开设中医经典课程群,构建“院校教育+师承教育”双轨培养模式。依托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,开展传统脉诊、舌诊、推拿手法、养生功法等实训教学;构建中医思维培育体系,促进中医流派特色、学术史教育与临床实践的融合。

叁、创新赋能,引领学科发展

以现代科技激活传统医学,搭建中医临床虚拟教学平台,开发础滨辅助辨证系统,实现“望闻问切”数字化教学;联合公司开展黎药现代化研究,推动忧遁草抗肿瘤活性成分、菲牛蛭活体疗法等科研成果转化,形成“研发-生产-临床”产业链。同时,响应自贸港政策,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,探索中医药康养旅游、跨境医疗服务等新业态,推动“海南中医药”走向国际。

四、深掘厚植,彰显海南特色

以环境与健康、南药文化、岭南养生、黎族医药为取径,通过海南地域医药文化、民族医药文化在中医药各学科的嵌入,在人才培养中贯彻中医学“异法方宜”的观念和实践。将黎医药活化、香药调摄、瘴疟之鉴、南药地方性知识等海南特色与中医药学术的结合点,作为开展大学生创新、创业和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和突破。充分利用黎医药文化馆、黎族医药研究院等平台,整理黎医学专着,抢救性保护黎医外治法、黎族药浴等非遗技艺,实现中医药与黎医药的深度互鉴。

五、服务自贸港,勇担时代使命

紧扣海南热带医学特征和建设健康岛、长寿岛的需求,开设“中医药防治热带病”特色课程,通过黎医药产业学院、产学研示范基地等载体,助力白沙菲牛蛭养殖基地、保亭黎药种植园等项目建设,带动地方经济发展。同时,依托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与东盟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,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。

坚守中医药本真,又深度融合海南地域特色,通过“经典传承-黎药创新-科技赋能-自贸服务”的螺旋式发展,努力打造中国热带中医药教育高地,为健康中国和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。